根據陶瓷信息報社“陶業長征”的調查數據,截止目前,夾江仍然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區最大的建筑陶瓷生產基地。在經過多輪的產業提升之后,夾江陶瓷現在依然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。
開窯率長年保持80%以上,西部瓷都影響力擴大
由于四川盆地是我國重要的氣源地之一,天然氣供應充足且氣價較全國其他建陶產區更低,最低時不超過2元/m³,最高不超過3元/m³。且四川地勢落差大,水電豐富,電力成本也相較其他產區要低。在全國主要建陶產區新的發展格局中,能源成本,成為以夾江為代表的四川產區最大的優勢。
過去兩年間,全國各產區受房地產形勢的直接影響,產銷低迷,但夾江相對而言形勢較為樂觀,即使是2022年,夾江除限電、錯峰生產等不可抗力情況外,開窯率長期維持在8~9成。
四川省米蘭諾陶瓷(集團)有限公司董事長、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會長、夾江西部瓷都陶瓷協會會長胡正華認為,夾江產區有一定的優勢,能源成本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市場。
由于近年來各地區生產成本持續上漲,運輸成本也在上漲,導致中東部產區同等定位產品,難以進入西部市場參與競爭,夾江作為西部最大的建陶產區,在西南、西北市場的優勢愈發明顯。尤其是經歷多輪整治提升后,夾江陶瓷產品品質整體上有了明顯的提升,在西部市場更加穩固。更為重要的是,廣東一線品牌也加深了與夾江陶企之間的合作,為當地頭部陶企帶來了一定的代工訂單。
集中度持續提升,小企業加速淘汰
盡管夾江產區整體優勢更為明顯,但產區內部同樣存在優勝劣汰,產業集中度持續提升的現象。
過去兩年,夾江再有8家小微陶企退出,其中以西瓦、青瓦企業為主,但夾江建陶產能卻不減反增,目前擁有生產線80條,陶瓷磚日總產能138.29萬平方米,屋面瓦日產能206萬片。主要原因是,淘汰的是產能極小的生產線,新建、技改的基本都在拉大單線產能,如2022年最新投產的巖博仕大板生產線,日產能高達4萬平方米。
“沒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很難生存,陶瓷行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,設備陳舊、產能又小、產品單一、成本不低售價很低的生產線,注定難以生存。”胡正華認為,陶瓷行業的集中度提高是必然的,這也是夾江目前明顯的產業發展特征。
目前夾江仍有51家建陶企業,但僅有1條小產能生產線的企業較多,米蘭諾、盛世東方、索菲亞、廣樂、建輝、華興、建翔、興泰和、華宏、簡優、珠峰、康榮、匯豐等十多家頭部企業,占據了夾江絕大部分的產能,頭部效應愈發突出。
▲廣樂建陶集團現代化生產車間
2022年,夾江“退城入園2.0”的消息,在陶瓷行業引起了廣泛關注,
夾江西部瓷都陶瓷協會秘書長寧安全介紹,“退城入園2.0”的基本思路,與2017年的第一次退城入園直接關停38家企業不同,這次不會直接關停園區外的企業,但會通過統一提升環保要求、完善能源政策,整體提升夾江陶瓷產業的綠色、高質量發展。
加之在市場競爭的倒逼下,小企業難以生存的情況下,鼓勵頭部企業兼并小企業,使有限的生產指標產生更大的產業價值,使夾江陶瓷更加良性發展,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提升了夾江陶瓷產業的集中度。
主要內容來源:陶瓷信息